信息分享
2025年4月
有耳可聽就當聽
潘孝齊
經文:馬可福音四1-20
一、前言
這一段是馬可福音中耶穌比喻的第一篇。馬可福音有一個特色,就是作者比較沒有按著時間的順序來編排,而是用一個主題一個主題的方式呈現:耶穌與法利賽人的爭執放在一起,神蹟奇事放在一起,比喻放在一起,跟其他的福音書順序不太一樣。而撒種的比喻,馬可特別把它放在耶穌講論比喻的第一篇,這是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耶穌用比喻教導群眾(四1-2)
建立起這樣的觀念,我們就要來看第一節,這裡講到耶穌又在海邊,而這個又在海邊跟第三章的結尾就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只是這個場景跟第三章的場景很像,就是耶穌又被許多的人包圍了,人多到他只好坐在船上講,群眾站在岸上來聽。我們也需要知道,除了神蹟奇事外,耶穌的講道也是重要的服事,耶穌的講道是很特別的,他的教導像有權柄的人,這樣的權柄是從耶穌本身而來的。更重要的是因為耶穌所傳講的是神的話,約十二49: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耶穌所講的都是天父要他說的,神的話是帶著權柄與能力,群眾感受得到這樣的能力,這跟法利賽人或文士有極大的差別。
再來就是這裡提到耶穌是用比喻在做教導,比喻更貼近的意思是「例證」,也就是耶穌透過一些生活的舉例,來傳達他真正想要分享的內容。所以今天耶穌分享撒種的場景是非常符合當時近東地區百姓的生活,因為當時很常看見撒種的情況,我們的耶穌也是很接地氣的,我們都要學習耶穌的榜樣。
三、耶穌宣講撒種的比喻(四3-9、13-20)
接下來我們就進到耶穌的比喻了,撒種的比喻我們可能不會太陌生。首先種子是什麼呢?經文中很清楚講到這些種子就是神的道。耶穌將神的道教導給百姓,他就是那個撒種的人,他把神的話語傳給人,就把這些種子撒出去。但耶穌這邊提到了四種土質。首先路旁代表的是剛硬的心,這樣的人即便聽了道,但是撒但(飛鳥)很容易把這種人擄走。這樣的人或許是自我中心很重,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是這種人是容易向各種人和各種思想隨意「敞開心扉」的人,以至於神的話一下就被奪走了。第二個土淺石頭地是膚淺的心,這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典型地貌。土地不深,種什麼都不長,因為種子不能紮根。這是指那種「情緒激動的聽眾」,他們聽見神的話語就高興領受,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做真基督徒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他們或許激動幾天,興奮幾個星期,但是遇到逼迫或艱難,他們的熱情就消退,喜樂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很多人說自己相信基督教,但他們的感動不過是出於虛假的信心,碰到難處就馬上逃跑。第三個荊棘地是擠住的心,這種人領受了神的話語,但不願意悔改,沒有將心裡的雜草除去。這種聽眾有許多不同的「種子」同時長在地裡—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神話語的好種子就被擠住了,不能長大。換一個說法,這種人三心二意的。最後也就是結果子的心,這才是真正的信徒,結果子代表你的生命有了改變,證明一個人真正得救。另外三種心不能結果子,所以結論是他們從未重生。[1]
至於為什麼馬可要把撒種的比喻放在第一個講,能不能聽得懂比喻很重要的關鍵是土質,有好的土質,種子才會有辦法有好的成長,如果土質不好或是雜草叢生,東西是無法長大成熟的,所以我們需要檢視自己,我們心裡的土質是怎麼樣呢?是路旁?是石頭?或是雜草叢生?還是一塊可以結出果子的好土。
四、為什麼要用比喻宣講(四10-12)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走,我們看見的是門徒的疑惑,因為門徒也聽不懂比喻的意思,所以他們趁著耶穌獨自一人的時候,來詢問這些比喻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意思。這裡當我們來讀11-12節的時候,可能我們會有困惑,為什麼耶穌要說對這些外人要用比喻,並且要他們看卻不領悟,聽卻不明白,還免得他們回轉過來得到赦免。耶穌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雖然上帝愛世上一切的人,也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得救,並且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所帶來的救恩是給全人類的,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對救恩隨隨便便。認為反正信耶穌就可以得到救恩了,那我想怎麼信就怎麼信,或是我當個糊里糊塗的基督徒也沒關係。這裡耶穌在表達的就是,神的話語是不容易的,我們要認真聽懂神的話語,要認真追求神的話,不然我們很有可能變成那些看不領悟、聽不明白的那一群,最終將不能得到赦免。在二十世紀初期德國的牧師潘霍華曾經提出過一個觀念叫做廉價的恩典,什麼是廉價的恩典呢?廉價的恩典就是人們認為福音既是免費的,就是廉價的;殊不知,免費不代表廉價,免費是神的恩典,祂知道我們無法、也無能承擔罪的代價,所以讓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替我們償還。所以在救贖之道中,我們不可忽略自身應盡的責任。
五、結尾: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進到尾聲,這段經文反覆出現的一個動作是什麼?答案就是「聽」這個字,特別耶穌講了兩次:有耳朵可聽的,就要聽!這也是耶穌發出最深沉的提醒,告訴我們要把握機會,也代表耶穌急切的心。求主幫助我們,我們真的要認真把神的話讀到心裡。不要把恩典變成廉價的恩典,要珍惜神為我們犧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