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
2024年10月
關懷,從自己開始
歐碧文
今年的暑假我有機會參與在麻豆新樓醫院的臨床牧關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簡稱CPE) 的培訓計畫中。參與這個計劃的初衷,原本是想學習一些關於去醫院探訪的知識和技巧,但課程開始之後才發現,這是上帝為我量身打造的修復旅程。
這個計劃的實習場域在醫院,一個快速經歷生、老、病、死等人生階段的地方。在醫院裡和病人傳福音就像之前在鄉村福音隊逐家佈道很相似,我可能沒有再和對方有第二次談話的機會,要如何應用這個短暫而且寶貴的時間和對方談福音,對我來說是極為困難的挑戰!
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中我屬於被動的一方,對我來說要和陌生人開口攀談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建立關係,甚至還要傳福音!剛開始時在病房探訪前每次內心裡都天人交戰,徘徊了好久,才敢走進病房。好不容易克服心魔走進病房,接下來我遇到幾種不同的挑戰:首先,當病人拒絕我,不跟我談話時,我就選擇放棄;再來,當病人很願意分享時,我卻無法主導對話,找不到可以切入福音的時機;最後,當病人有情緒的時候,我不知該如何是好?
透過同理心的技巧的學習,還有一些自我認識的課程,以及溝通模式的認識,這些內容幫助我更了解自己。當我對自己不是很了解的時候,我下意識地用在原生家庭中習慣的模式來與人互動。但同樣的問題不斷的產生:我就是無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我就是不知道如何主導對話的進行、我就是不敢面對有情緒的病人。這些既定的想法根深蒂固在我的腦海中,當我要去探訪時,這些想法就會不斷的浮現,在還沒開始探訪時,無謂的焦慮就交織成一個網,把我自己困在當中。但在實習的歷程中透過探訪對話紀錄,和督導以及同學們一起檢視探訪的過程中,我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進,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讓話題有延伸的可能性。
還記得有一個一心求死的阿公,在對話中有好幾次他都提到不想活了。我的回應是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不再想死的事情,在對話的最後他勃然大怒,要我離開病房。當下的我很懊惱和自責,也覺得不知所措。我把這個失敗的談話記錄下來和同學分享,透過這篇記錄我發現自己幾個問題,第一,雖然我已經信主,但面對死亡仍舊有恐懼,因此我逃避和他談論這個我也無法處理的議題。第二,當我在對話中沒有觸及核心的主題,話題就無法延伸下去。第三,病人表達想死的事件,但我沒有同理這件事情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包含孤單、寂寞、無助、被遺棄、失落等等的感受。透過記錄才意識到在我的裡面有這些狀態,我開始有改變的可能性,明白自己的軟弱並且接納他們的存在,才能靠著神有所突破和成長。
(作者現就讀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