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
2025年04月
勝過懼怕的關鍵
歐碧文
上學期在神學院兒童輔導原理與實務的課程中,我們學習如何運用同理心。能夠有同理心的前提是察覺並且辨認自己的情緒,當我們運用同理心的技巧時需要幫助對方把說不出口的情緒表達出來。
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在與人的互動中,我很少向人提及我的心情及感受,以至於當我有情緒的時候無法具體的表達出來。例如:在教會裡面很常會在寒暄的時候被問:「最近還好嗎?」通常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還好。謝謝關心!」我無法用更多的語言來描述我自己的心情及感受。對情緒缺乏認識也導致我不知道如何面對生氣、難過、恐懼等負向情緒,通常選擇隱忍、忽視或是壓抑。
其中對我來說,害怕或是恐懼是最難處理和消化的。在《危機四伏的呼召》一書提到身為一個全職事奉者時常面臨四種不同層面的害怕。第一,害怕「自己」。害怕自己的過錯被顯明、害怕自己的弱點被發現,這種害怕使我們產生自我懷疑;第二,害怕「別人」。當別人和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想法時,我們會認為被拒絕,以至於我們傾向做出討好別人的行動;第三,害怕「環境」,環境中有不可控因素,造成所計畫的事情失敗,我們因此感到不安和焦慮;最後則是害怕「未來」。作者認為勝過懼怕的關鍵是有一個更大更深的恐懼-出於對神的敬畏。書中也提出勝過害怕的四個建議:首先承認自己的害怕、其次這樣的害怕可能使你做出錯誤的回應、接著釐清讓你害怕的關鍵點是什麼?最後向自己傳福音。
這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我想面對害怕這個情緒不僅限於全職事奉者,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害怕似乎也很常成為我們行為的驅力,例如:準時上班原因是害怕被減薪、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想法的背後是害怕不被對方認同……這些行為看似中性,但背後的動機卻出於恐懼。
我想到高中時候面對每節課都要小考的英文,上課前我都會開始莫名的乾嘔,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那是對英文課的害怕所感受到的壓力造成的。去年在希臘文的課程面對很相似的處境,促使我重新思考面對語言學習,我到底在害怕什麼?是因為我用分數來定義我的價值?還是在學習的表現上和別人比較產生驕傲或自卑?抑或是我的時間有限,就是沒有辦法花更多時間學習這個語言,以至於感到無力。當我釐清這些情緒背後的感受和想法並將這件事情交託禱告,知道神不會因為我學得慢或是考得爛就改變對我的態度。我開始有一個喜樂的心來面對每個禮拜的課程了。雖然環境沒有改變,但神卻醫治了我對語言學習的恐懼,以至於我可以享受在這個學習的歷程中。
(作者現就讀神學院)